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孙立柱:故乡春节习俗

    信息发布者:longting15269860629
    2023-01-14 13:32:42    来源:艺林文苑 2023-01-14   转载

    孙立柱:故乡春节习俗

    艺林文苑 2023-01-14 11:27 发表于山东

    故乡春节习俗01.png


    图片
     故乡春节习俗 



    孙立柱

    故乡春节习俗02.png

           春节俗称“过年”、“过大年”、“旧历年”、“阴历年”。

           故乡过年习俗十分繁杂,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。虽然习惯上自除夕至正月初二名为春节。而实际上,整个过年的时间几乎持续一个多月,可分为四个阶段,即忙年(腊八至二十二)、办年(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九)、过年(除夕至初二)、闹年(初三至十五)。




    忙年(腊八至二十二)

           旧时,进入腊月以后,民间便都进入忙活过年的初始阶段。这一时期,农村基本没有农活,人们开始为过年提前准备。男人们大多地成群结队,推着小车到外地去采购年货。有的到胶东去贩运海产品,有的到南方去采购鞭炮、礼花等,主要为赶年集的生意做好准备。当然,也为自家过年筹备年货。由于早年交通不便,这个时间持续较长,一般进入腊月,男爷们就开始行动了。女人们也在忙年,大多的是推磨、压碾、摊煎饼,有的人家煎饼摊的一摞摞地,用包袱从上面盖着,待年后食用。民间以为,正月是不能摊煎饼的,故此年前要做好准备。除此之外,还要为过年准备新鞋、新帽、新衣裳等。

    故乡春节习俗03.png


    图片


    办年(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九)

           过了腊月二十三,办年进入实质性阶段,年味渐浓。

           民间有歌谣:

    二十三,糖瓜粘,

    二十四,扫房子,

    二十五,作豆腐,

    二十六,炖上肉,

    二十七,杀公鸡,

    二十八,把面发,

    二十九,蒸馒头,

    三十晚上熬一宿

    大年初一拜年去……

           这首民谣说的就是民间办年的实际操作过程。



           农历腊月二十三日,俗称“小年”。旧时是祭灶王的日子,家家在锅台摆酒菜、灶糖供奉灶君。此俗由古人敬重火神,祭拜火神,纪念教人司火熟食的司灶者发展而来。

           传说灶君老爷从年首到年尾,始终守在百姓家中,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,他老人家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之事,诉一户善恶,奏一家功过。因此,民间对灶君老爷普遍怀有一种敬畏心理,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这一天祭祀灶神。凡自立门户者,家家都要在上年除夕请一张灶君老爷像,贴在灶台上方。像两旁贴对联一幅,上联为“上天言好事”,下联为“下界保平安”。院子里放供桌,摆满祭品,其中最显眼的是一盘“糖瓜”。糖瓜用麦芽糖沾芝麻做成,吃起来粘牙糊口,用以封住灶君老爷的嘴,使之在玉皇面前有口难开,不讲人间坏事。老太太将黄裱纸供品扔进火堆,并将贴在灶前的灶王像一并烧掉,谓之“升天”,并把酒一圈圈浇在纸钱上,手拿一根秫秸,一边拨拉纸钱,一边祈祷。三更时分,烧香磕头,送灶君回天庭,称“辞灶”。辞灶时要念叨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。有的老年人还会念念有词“灶王灶王,你上天堂,多说好,少说歹,五谷杂粮带回来”。有的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,则念叨“腊月二十三,灶王上西天,多说好来少说歹,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”。辞灶完毕,家人分享灶糖、糖瓜。等到除夕,再贴上新的灶王像。

           腊月二十三辞灶后,据说是诸神上天,百无禁忌,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,多在此时嫁娶,谓之“乱岁”。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,嫁娶无忌。

    故乡春节习俗04.png

           办年,除准备食品和过年的衣物、用具外,还有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打扫卫生。腊月二十四日,是民间传统的“除尘日”,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。所以,新春扫尘也就有了除旧布新的含义,意在把一切“穷”、“旧”都扫除门外。是日,大多家庭都翻箱倒柜,擦门擦窗,把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。农历腊月二十七、二十八日,大多是农户家中剁饺子馅的日子,旧时,走在街面,总能听到家家传出“邦邦邦”的剁肉声,或剁水萝卜、剁白菜的声音。二十九日,家家进入酥炸时期,多炸肉、炸鱼、炸藕盒、团丸子等,还有的煮肉,并将肉汤炸黄豆芽或眉豆皮子等。当日,家家都还蒸枣糕、馒头,以备年时所用。

    故乡春节习俗05.png

    过年(除夕至初二)

           除夕这天更是十分繁忙,家家把早已准备好的鸡鱼肉等做成熟菜。还要进行大扫除,清理庭院。家家户户都要打满一缸水,备足三日柴,柴禾多是豆秸、芝麻秸之类,以备初一煮饺子用。民间有“芝麻秸,当大官”、“豆秸棒,年年旺”之说。

           是日,家家户户都要先贴春联(门对子),一般大门上贴的是“忠厚传家远,诗书继世长”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春联,正房门口的春联内容一般为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人间福满门”,或“国泰民安、人寿年丰”之类祈求福寿安康的对联,横批为“春满人间”、“满院春光”等。此外,牛栏门口贴“六畜兴旺”、井边贴“青龙大吉”、石磨上贴“白虎大吉”、房梁上贴“吉星高照”、床边贴“身卧吉地”、出门口贴“出门见喜”、进门口贴“进门见喜”,粮囤上贴“五谷丰登”、“粮食满仓”,并且在房中各家具上贴一“酉”字。有的家中还要贴过门笺、糊窗户、贴窗花、裱糊灯笼等,并着意倒贴一个“福”字,寓意“福到”。过节除贴春联,民间还有贴吉祥的重构字的习俗。喜庆的日子往往能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的灵感。年俗中,随着到处可见的重构字布满街巷,透射出百姓对生活的企盼,“黄金万两”采取纵向组合中的笔划搭借,犹如财富积累。“日进斗金”与“招财进宝”的“斗”字的十字格架和“进”字走之底的运用,形似车载,财源滚滚。另外,还有左右拼构的“日日有财”、“日日有券”等,几个重构字,其联语蕴含着丰富的美好寓意,年俗生活中的快乐充盈在字里行间。贴过春联后,民间还有贴年画的习俗,年画的形式有中堂、单开、四条屏等,年画以鸡画、鱼画、娃娃画较为普遍,因为鸡表示吉祥,鱼意味着钱粮有余,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。

    故乡春节习俗06.png



           贴过年画后,家家还要在堂屋正中挂家堂轴子(卷轴图画),轴子上画有豪华的住宅,并根据族辈顺序,在上边书写已故当家族人的名字(实际上,轴上的内容就像家族的一部组织史)。安神位即写牌位,牌位有两张红纸叠成,宽约10公分左右,高约15公分左右,上部呈尖状,象征房子的山墙,意为把老人请到家中。上边分别写有“奉请内族三代宗亲之神位”、“奉请外族三代宗亲之神位”。午后,在正房摆好供桌,并有家长把牌位放在簸箕里,端着率子孙来到大门外请家堂,俗称“请老的。”叩头作揖,烧纸焚香,口中念念有词“老爷、奶奶家来过年吧……一年一回,又到过年的日子了。外边怪冷,早一点家来吧……”。过年请家堂称为“冬祭”。

           家堂请进后,把牌位放在供桌后方,牌位的安放外族在左为上,因是亲戚;内族在右,因是自家。供菜要有一只全鸡,宰杀后别起来,即将两支翅子插入鸡嘴中咬合,将两支爪子反别在鸡背上。供鸡置放入碗中,两边再放四个碗,分别盛有方肉(煮熟的)、鲤鱼、丸子、油炸藕盒等。五个供菜上分别放几棵菠菜。桌前方摆一排小盘,置水果、点心等,多为苹果、橘子、梨、桃、葡萄等。放几个酒盅,一把酒壶,再放两个茶碗,分别倒入酒水和茶水。供菜后边,除放牌位和折子外,还要放上两盘花馍年糕等,再放两双筷子,以方便老人食用。供桌上要有香炉,请进家堂后要时时点香,以示香火不断。在整个过年期间,逢到饭前,必先到供桌前浇奠酒水,并将煮熟的水饺先盛到供桌上,先让祖先食用。家堂请进后,大门口、屋门口要横放一木棍,最好是桃木的,称拦门棍,亦有门旁插桃枝、柏枝者,以示防止邪魔鬼崇入宅来家。有的住家门板上贴有秦琼、钟馗门神像以驱邪避凶。

           过年除供家堂外,还要祭祀天地及各路真宰全神。一般家家都有在院中专盖的香案,院中如无专盖的香案,还要围着石磨用箔做一棚子,上面除贴春联外,还要用柏枝、竹叶加以装饰,叫做天地棚子,为祭天地之处。在里面天地桌的香台子上,用火纸做一牌位,宽、高与供桌上的牌位大体相同,只是上部呈平形,意为天地之大,无边无际。上写“天地之神位”或写“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全神之位”。对于院中祭祀天地的香案,也要安置香炉,时时香火不断,所谓的“熬五更,发码子”,就是烧香磕头,祭祀天地及各路真神。



           晚饭是第一顿年饭,十分丰盛。

           晚上,户户悬灯结彩,儿童放鞭炮,打灯笼。成年人推牌九、玩纸牌。是晚为“除夕夜”,彻夜秉烛焚香,灯火通明,鞭炮、烟火不断,大人孩子尽情欢乐,人们一夜不眠,称为“守岁”,俗称“熬五更”。

           午夜一到,长辈带领子孙烧纸、香、元宝,再次祭祀天地、祖宗神灵、路神河神。祭祀时,由家长先点燃三烛香,接着叩头跪拜,并念“祈求天地爷保佑”之类的诉语,然后,其它人轮番跪拜,最后烧纸,俗称“发钱粮”或“发码子”。并燃放鞭炮。之后,全家吃素馅年夜饺子,预示来年全家素净,无灾无难。包饺子时,要照家庭人数将饺子内包入制钱,或根据家庭人数多少,放制钱的数目因人而定,人口多者多放,少则少放,一般取五、六、九数不一,寓“五子登科”、“六六大顺”、“九九长远”之意。民间认为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会发财免灾。煮饺子不拉风箱,保持年夜肃静。年夜忌说不吉利话,如“完了”、“没有了”、“不够了”、“算了”等。饺子煮破了,不说“破”,要说“挣了”;馒头裂了,不叫“裂了”,要说“笑了”。此说法俗称“过年话”。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,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。饺子要煮得多,必须有余。水饺煮好后,要先盛到碗里敬天地、敬家堂、敬灶君。一般除每人一碗外,还要在桌上多盛一到两碗,意在希望人丁兴旺。就餐时,要先将酒水、饺子水倒在桌前地面,以示祭奠。

           午夜饭后,开始拜年。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,拜年是向长辈叩岁,贺年是平等相互道贺。拜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。拜年首先进行家拜,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,长辈给晚辈分发叩头钱,称“压岁钱”(相传,来年孩子若遇恶鬼妖魔,可以此钱贿赂它们,化凶为吉,谓之压岁,一年平安。后世给压岁钱,则多出于让孩子们喜迎新岁的快乐心理)。尔后进行近拜,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。随后是远拜,给出了五服的长辈拜年。接下来,晚辈再到本族各家家堂桌前和远房长辈们面前磕头。

           天一亮,即初一这天,是村里、邻家相互拜年的日子,人们着新衣,到各家互相串门拜年。一大早,男爷们就穿上新衣服,换上新鞋袜,三五成群串门拜年,每到一家,先拜祖宗,再拜长辈,恭贺声、祝福声,不绝于耳。凡有来拜者,主人家总是先烟后茶,给小孩装糖果,热情招待。平时有些隔阂的家庭,借拜年得以消除。有些地方还有族长领着家族成员到各庙宇登拜的习俗。初一要炉不断香,日烧三次纸,浇奠三次,整日吃素馅饺子。境内西南部地区有吃肉馅饺子的,也有晚饭必喝面条,以示吃钱串子。建国后,拜年之风盛行,城镇、机关大多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,农村仍有磕头之俗。

           初二早晨多用豆腐做粥喝。上午,串门拜年者大多为女性,大闺女、小媳妇穿红戴绿,成群结队,走向街头。每到一家,喜笑连连,甚是热闹。下午在一顿丰盛的酒宴过后,落日前家家户户送家堂,俗称“送老的”。各家在长辈的带领下,用簸箕端着火纸、香、祭品、祖先牌位等摆到大门外宽敞处,拿走拦门棍,近族各家齐聚一地,烧纸磕头燃放鞭炮。并把半罐子拌有麦麸的水泼在地上,以示给家来过年的神灵饮马。把祖先神灵送走后,过年即结束。



    闹年(初三至十五)

           准备了近一个月,三天年过,人们意犹未尽,闹年便开始了。初三、初四是人们走亲戚的好日子,走亲戚、串朋友也是过年热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新女婿登门拜岳,老亲戚相互走动。定了亲的媳妇,婆家也要去叫,大娘、婶子都要互请,很是热闹。春节后的几天,山路上来回窜动着无数走亲戚的人流,上午人行精神焕发,下午见人都喝的泞泞待醉,这同样是春节的一道靓丽风景。图片

           闹年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为玩故事。境内闹年主要有龙灯、蕊子、竹马、高跷、狮子舞等。

           龙灯   舞龙以龙头为主角,配一篾编珠球。表演形式丰富多彩,变化多端,有盘、滚、游、翻、跳、戏等几十种套路。表演节目有:卧龙抬头、惊龙腾空、二龙戏珠、滚龙摆尾等。

           抬蕊子   有男女儿童8人,化装成传说中八仙的形象,分别坐在一个用木条制作的形似轿子的彩色阁上,由4人抬着,随着吹打乐的节奏进行表演。

           竹马   以竹扎竹马为道具,整个舞队人数很多,男女骑马分列两队,中间一匹黄骠马,由一身穿元代官服的“督军”押后,称“老座马”。男骑手扮古代兵卒,女骑手扮古代闺秀,行进队伍有耍单刀的,有耍双刀的,有耍钢鞭的,有耍绳鞭的。整个队伍随着吹打乐节奏串花表演。

           高跷   人数多少不限,但最低不少于10人。表演者腿脚绑在带脚踏子的木棍上(木棍高低不等),化装成各种民间传说、神话、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,如八仙、白蛇、青蛇、孙悟空、猪八戒、唐僧、沙僧等,随着吹打乐节奏,边走边表演。

           狮舞   也叫“耍狮子”、“狮子舞”。扎制的狮子多用布、麻作成。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演。

    故乡春节习俗10.png

           闹年期间,还有几个节日,也有讲究。

           五马日   古历正月初五日为“五马日”,民间习惯称为“破五”。古时人们都把“破五”看成是春节后的一个重要日子,因为这一天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,因此大家都置办酒席,燃放鞭炮,欢天喜地接财神。是日家家都用纸剪成鸡状,多悬挂在房梁上,以示当年鸡吃蜈蚣、蚰蜒等虫类。当日,不得在房内动用针线,如动,当年多有蛇从房梁上掉下。

           人日节   古历正月初七称“人日节”,俗称“人七日”,也叫“人胜日。”即人类的生日。旧时,人们在人日节这天把七种菜合煮为粥,称“七宝羹”,据说吃后可驱病避邪。是日,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,或用金箔刻成人形,挂在屏风或帐子上。妇女们将剪刻得更小的人形戴在两鬓,既讲吉利,又作装饰。

           元宵节   即正月十五,也称“上元节”、“灯节”。

           是日,家家都用杂面(或豆面)捏面灯,往往是小孩的母亲或奶奶制作,年龄大的老奶奶心灵手巧,富有想象力,捏的面灯样式新、意境深,寄托着希望,祈盼着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一般的捏面灯有三种:月灯、吉祥灯、属相灯。月灯就是捏制12盏小油灯,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,分别捏1~12个鼻。闰月多捏一个,上笼蒸熟。出锅后观看月灯碗里积下的蒸馏水,如果哪个灯碗里的水多,就意味着哪个月里雨水多,易发生涝灾,反之,灯碗里水少,意味着哪月雨水少,易发生旱灾,不多不少,意味着风调雨顺。此外,每个月灯点燃后,以灯光强弱判断每月的收成好坏。吉祥灯是按照自己的期盼捏成元宝灯、鲤鱼灯、麦穗灯等象征吉祥的灯。属相灯是按照家里人的属相,捏成生肖动物,每个属相的脊背上都捏上一个元宝,嘴里含着一个红枣,并且用三种豆子点睛,即红小豆、大黄豆、绿豆,点睛后的生肖动物更加形象逼真。对于吉祥灯和属相灯,主要看它们蒸熟后栩栩如生的形状,预示着来年的吉祥。有的老人还会捏出家中饲养的家禽、牲畜灯等,犹如一个小小的动物园。面灯出锅后剩下的热水,老人按习俗端出去在房前屋后洒一洒,据说洒了这种水,虫蛇之类一年中不得侵入;洒到牛棚、猪圈里,可使牛羊猪等免遭疾病。



           除了面灯,民间还有用萝卜刻各种样式的灯,刻上“五谷丰登”字样,再用黄草杆裹上棉絮做灯芯,插芯添油。并有请灯送灯之俗。请灯即把祖宗神灵请回家来,在家堂桌上摆灯观赏。送灯即将灯送到墓地。

           入夜,屋内外、门口、墓地、井旁河边、房梁处,都要上灯,四处通明一片。上灯应先供天地(天神、地神、财神、灶神、宅神等),再供家堂,大门口,屋门口,照得亮亮堂堂,就连牲口圈、鸡窝子等处,都要上灯,以祈盼六畜兴旺。总之,灯节这天晚上,野外、河边、村里、庭院、室内到处是灯,登高望去一片灯海。人们认为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,能驱妖辟邪除百病。因此,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,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。新泰民谣唱道“照照炕头,蝎子不蛰老头;照照窗台,蝎子不蛰小孩……”

           旧时元宵夜,在农村无龙灯可舞,孩子们多在野外沙滩处舞动灯火,多用粪叉(拾大便用的一种工具),插着废弃的锅盖或刷帚,它们平时刷锅、盖锅沾油较多,这时上面再少量置油,点燃,或舞动,或抛上天空,蹿出一条条火龙,四处火光闪闪,一上一下场景十分壮观,甚是开心。民间谓之“闹元宵”。




    图片


           元宵节还有另外一项大的文化活动,即猜灯谜之俗。旧时,家家户户门口挂灯,很多转灯、彩灯上都有书写的灯谜。猜灯谜,民间说猜闷,或称破闷。元宵夜,家人团聚,在皎洁的月光下,吃着元宵,猜着灯谜,更是别有一番情趣。

           元宵节是与春节相连的一个节日。除夕与元宵,一静一动,相辅相成。除夕夜,人们都在家团聚守岁,街面上一片寂静,几乎看不到行人的影子。元宵夜,人们纷纷拥向户外,观灯赏月,礼花漫天。可以说元宵节是整个春节的尾声,也是这场民间最隆重节日的高潮。

           元宵已过,节日结束,民间生活瞬间恢复正常。

    图片

    作者:孙立柱

            故乡春节习俗13.png

    孙立柱 ,山东新泰人,作家、民俗学家、方志学家。

           先后创作出版《野花泪》《风流岁月》《边寨谍影》等3部长篇小说;《我的母亲》《在边疆的日子》《桃花峪记事》《泰山作证》等4部长篇记事文学。其中长篇小说《野花泪》《风流岁月》先后荣获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设“精品工程”奖。

           先后主编《新泰民俗》《新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》(5卷)《新泰民间传说故事集》等。其中《新泰民俗》荣获首届“东岳文学艺术奖”民间艺术类最高奖;《新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》荣获山东省文化厅一等奖。

           先后主编《新泰市志》《新泰年鉴》《新泰人物》《新泰综合大全》《新泰古树名木》《新泰村庄》(21卷)《千秋石莱》及十余部专业志书。其中《新泰市志》《新泰年鉴》先后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